应用数学和力学
    主页 > 期刊导读 >

《应用数学》课程项目化教学中的思政元素

1 课程定位及思政意义

1.1 课程定位

《应用数学》课程作为支撑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课程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并在高职院校实施职业教育、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过程中具有显著的基础性地位与工具性作用。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群体在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有所欠缺,但是技能获取上具有较大的优势和兴趣。根据调查分析发现,该学生群体喜爱实践操作类课程,善于接受结构化和可视化的信息,因而将传统的数学知识进行整合,结合实际案例,利用项目化的形式展开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对于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助推作用。

1.2 课程思政的意义

1.2.1 强化素质教育,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实现“三全”育人

思想政治课程是德育教育的主体,但也因主体作用使得思政教育过于形式化和理论化。在其它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中融入思政教育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在获取技能的同时受到德育熏陶,真正做到全员全课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

《应用数学》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一直是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提供工具、夯实基础。受到公共基础课性质地影响,《应用数学》作为高校授课面最广地一门课程,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是及其必要和必需的。深入挖掘《应用数学》课程项目化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切实做到思政进课堂、育人于无形,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协力育人。

1.2.2 帮助教师坚定“教书育人”的初心,强化“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

随着社会对于技能型人才的急需,专业技能培养一度成为高校教师主要的教学目标,在公共基础课中开展思政教育可以帮助授课教师再次坚定“教书育人”地初心,树立“立德树人”地教学理念,明确文化素质教育中应着重加强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为教师明确的教育的核心方向。

2 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以及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时代学校教育和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的方向,即各级学校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必须相统一,必须充分挖掘隐藏在其它课程和教学方式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应用数学》课程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公共基础课,具有不可推卸的育人责任。传统的课程教学中虽然设有情感等育人类目标,但是教师更多的将注意力集中在知识目标的达成上,只实现了教育的初级目标。《应用数学》项目化教学是通过项目模块的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达到育人目标。

2.1 课程思政总目标

结合课程定位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用数学》项目化教学的思政总目标可以分为下面几个方面:

2.1.1 以“线上+线下”打破常规,培育创新意识

随着信息时代到来,网络平台和在线课程的大量出现,传统的线下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云班课、课程公众号、微视频等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量新鲜事物的涌入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1.2 以实例导入贯彻理论联系实际

《应用数学》项目化教学是以选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实施项目,结合数学理论知识,完成项目报告的过程。该课程的实施可以让学生真实体会到什么叫“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摒除对于数学课程固有的观念,真正理解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学会懂数学、用数学。

2.1.3 以项目实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项目化教学实施过程采用项目组负责制,每个项目组有3名同学构成,设有组长1名。组长的主要职责包括项目报告的撰写、项目进度的汇报、组员分工与以及规划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监督项目的实施进度,协调组员之间的关系等;组员1主要负责数学知识的学习,将项目内容翻译为数学语言及其它专业知识的快速学习等;组员2承担计算机软件学习的任务,负责项目的具体执行过程,及项目成果的整理等。通过小组式的项目实施,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统筹安排技能、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可以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养成互帮互助的习惯,形成集体荣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