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导学案的运用策略分析
一、 引言
数学是中国基础教育中必修的课程,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学科,在高中学习中起到重要作用。高中数学是高中所有课程中十分重要的存在,它既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够依靠数学的学习解决相关学科的问题。在今天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有一种新式的教学方法,就是使用导学案。导学案是教师为学生更好参与到学习中而设计的学习方式,对于发挥学生主体性有重要作用。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尽管导学案的目的是好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必须改正存在的问题,从而发挥导学案的最大作用。
二、 导学案的相关概述
(一)导学案的含义
导学案的制订不是轻而易举的,而是经过教师集体和教师个人共同努力设计而成的,它是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而编写的,是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案。导学案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特征,把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情感和价值观目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的基本发展路线。导学案有两个级别的目标:一个是高级目标,另一个是基础目标。高级目标是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能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而基础性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提高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之后的学习提供基垫。导学案强调将两者相结合,两者并重,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导学案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课时化原则。课时化原则实际上就是保证将一节课的内容设计成一个导学案,导学案的内容按照每一课时的内容来编写,要符合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突出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从而使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本节课的内容,达到高效率的教学效果;方法化原则。导学案是为学生设计的学习方案,目的是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学习,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多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才能使导学案受到学生的喜爱。在导学案的设计中,不论是学习目标的设定还是解题思路的提醒,都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而达到导学案的高效率使用;问题化原则。导学案就是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学习的方案,学生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会看重导学案的实用性和吸引性。高中生的学习异常繁忙,如果导学案只是一个作业性质的存在则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导学案的制订应该具有带入性,使学生自主、自觉、自愿的使用导学案进行学习。因此,导学案的设计应遵循问题性原则,问题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将导学案设计成一种令学生喜爱的学习模式。
(三)导学案的作用
有利于引导学生认真听课。导学案是一个有阶段有步骤的方案,它的设定和教师的讲课顺序是同步的,部分学生学习上有困难很大程度上是跟不上教师讲课的节奏,从而导致不愿意听课。而导学案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可以按着导学案的步骤提醒而跟上教师的节奏,不仅能够更加清楚的抓住教师讲课的重点还能够有条理地进行学习;有利于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情况,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导学案上会设计一些典型例题让学生进行解答,这些例题都是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问题,如果学生在这些问题上出现困难,教师就可以清晰了解到学生的困难所在,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学案关键在于“导”,如果引导做得好就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和捋顺学生思路,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热爱学习。
三、 导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导学案制订上存在问题
导学案是教师群体制订的帮助学生进行主体学习的学习方案,目的是促进学生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但是在编制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第一,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过度依赖书本,导学案的内容枯燥,形式单一。导学案应该是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更是个人教师发挥主导性作用的体现。但是有部分教师只是将导学案当作一个可以随意应付的差事,按照书本上的内容进行照搬照抄;在现实的导学案的制订上,教师过于偏重知识性,忽略了学生学习中对趣味性的需要。导学案的内容枯燥乏味,就像课后的习题一样没有起伏性,缺少乐趣。而且,部分教师制订的导学案都是一个套路,每一课时的导学案几乎都是一样的模式,缺乏新鲜感。第二,教师自身能力不足,导学案没有兼顾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在实际的导学案编制中,部分教师将导学案设计成了适合某一类学生的学习方案。这种导学案就不是合格的,兼顾所有学生的学习方案。这种方案会存在知识结构不完善,上下逻辑不严谨等问题;之所以一些教师无法编写出高质量的导学案,一方面和自己的态度有关,更重要的一点是,教师本身的能力有待提高。当教师自身能力不足时,对教材内容就无法达到一个系统性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在编写导学案时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在自己的理解范围内进行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