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39分,考研读博11年,他用行动证明:好成绩
对普通的我们而言,院士,应该是和我们不在同一个级别的存在,他们天赋异禀,才华横溢,还是一名考试能手。
而下面我们要讲的这个院士,却是个“非典型”院士,确切地说,他是一个“智商很普通,却成绩斐然”的院士。
说他“智商很普通”,是因为他数学曾考39分,经历过3次考研、读博4年的坎坷;
说他“成绩斐然”,是因为他至今发表物理相关论文330多篇,曾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而成为2020年度菲列兹·伦敦奖的获得者;
在他身上,你可能找不到天资聪明的影子,却时刻可以感受到他坚持努力、百折不挠、追求极致的优秀品质。
他就是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
3次考研,读博4年
1962年,薛其坤出生在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一个农村家庭。他勤奋好学,在1980年,考上了山东大学光学系。
在那个年代,谁能考上大学,都是很聪明的人了。
然而,薛其坤在之后的日子里,并没有让我们看到他的天才所在。
大学毕业后,他曾经经历两次考研的失败,原因让人难以想象。
1984年,他第一次参加研究生考试,结果因为高等数学只考了39分,落榜了。
之后,他去曲阜师范大学工作了2年,于1986年再次参加考研,结果这次又因为物理只考了39分,又落榜了。
两次考研失败,对于常人而言,也许就放弃了考研。
可是薛其坤并没有放弃,直到1987年第三次考研,他终于考上了中科院物理所研究生。
薛其坤好不容易考研成功,本以为接下来一切都会顺利的,不曾想在中科院物理所实验室做场离子显微镜研究,他从1987年到1992年,都没有一套像样的数据能写一篇论文,能让他毕业。
原因是当时的仪器设备经常出问题,他在物理所就修了四年的仪器。
直到1994年,他才获得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
薛其坤3次考研花了4年时间,读研读博又用了7年时间,为了得到一个博士毕业证,他一共就花了11年的青春年华,此时的他已经32岁。
如果是学霸,考研一次就通过,到拿博士学位最多也就是4~5年的时间。
很显然,薛其坤并不能称得上学霸。不过,这并影响他取得非凡的成就。
几十年来,他解决了不少世界难题,仅发表SCI论文就有330多篇,被引用超过6100余次。
2013年,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的薛其坤,带领的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因为成绩斐然,他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北京市突出贡献中关村奖、复旦—中植科学奖……等荣誉称号。
其中,他获得的2020年度菲列兹·伦敦奖,被杨振宁称为诺贝尔奖级科研!足见他的这项发现对于科技进步有着很大的贡献。
薛其坤为什么如此优秀?
之所以说他是个“非典型”院士,是因为他并非是天赋异禀、才华横溢的人,但他却成绩斐然。
他靠的就是坚持努力、百折不挠、追求极致的优秀品质,练就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拥有卓越的科学直觉,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突出能力。
1992年6月,薛其坤被导师推荐到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学习,养成了刻苦工作的习惯。这段时间,后来被他称为“八年留学的苦乐”(1992-2000年)。
那时候,他的日本导师樱井利夫要求他每周工作6天,每天早上7点到实验室,一直工作到晚上11点才能离开。
在这期间,他担任日本文部省教官、助手,只是没想到的是一做便是8年。严苛的作息,让他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但想到能来这么先进的地方学习,机会十分难得,最终他还是坚持了下来。
1999年,薛其坤怀着为祖国强大和民族复兴献身的远大抱负和理想,通过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回国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
他还把在日本的工作习惯带回国,至今坚持了20年。
2005年11月,43岁的薛其坤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这些年,他担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物理系副主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物理系主任、博士生导师。2020年11月,他又出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他说,这些求学和科研经历让他体会到:要有不负使命,舍我其谁的历史担当;要有敢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要有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作作风;要有乐观向上,不畏困难的人生态度。